印度區域經貿文化及產學資源中心(2017年9月刊)
計畫參與學校
- 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東海大學
- 靜宜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為響應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教育部補助在今年七月成立的印度經貿產學中心,是以跨校整合的方式辦理。印度經貿產學中心的聯盟學校包含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 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其中國立清華大學為行政窗口學校。
印度經貿產學中心整體規畫是以「橫向」聯合五校成立計畫辦公室,「縱向」串聯印度區域之臺商組織及學術機構,整合臺印所有相關資源,建立資訊交流平台,並予以資訊網路化、 公開化及全球化,以使學界與產界、供方與需方,皆能快速有效尋求協助、獲得資訊、解決問題(如圖1.1所示)。
圖1.1 印度區域經貿及產學資源中心之整體規劃
聯盟各校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國際級的研究能量,是培養跨國際人才的搖籃。過去透過各校分別出擊,包括簽署姊妹校、 臺印學者/學生互相交流參訪等,雖有不錯斬獲,但在面積328萬平方公里且人口13億的印度國土上,依舊是微不足道的點。
再者,許多想投資印度的臺商,礙於文化語言差異,又未熟稔相關貿易法規政策, 而不得其門而入,亦或有些已經營印度多時的臺商,依舊單槍匹馬至印度各校招募人才,且苦無台幹可用。
經貿產學中心欲將所有教育界與產業界努力播種的點連成線,乃至於面。運作手段是以團體戰的方式,整合教學研究資源、企業就業機會及集中政府經費, 彼此分享印度經營經驗、切磋印度交流成果,促成人才流通,共同腦力激盪創新南向策略,促進各項經貿發展(如圖1.2所示) 。
圖1.2 印度經貿產學中心交流合作策略示意圖
(一)於印度臺商協會駐地設立據點,以便連結當地臺商需求。
(二)服務大專院校。
(三)舉辦產業相關活動。
(四)建立人才資料庫,促進產業人才交流。
(五)協助審核補助田野調查及研究計畫,以利連結當地與我國資訊彙整。
國立清華大學
- 9月3-10日教育部補助之暑期印度文化經貿人才專班之「海外見習行程」,由方天賜副主任帶領課程表現優異前1/3同學共10位參訪印度德里地區。
- 9月13-15日發布第一期印度經貿產學中心電子月刊。
- 9月15日田野調查研究補助案計畫書草稿交由教育部審定。
- 9月22-24日How to Do Business in India? 第一場工作坊將於印度孟買舉辦。
- 9月25-26日印度電視台News Nation來訪。
國立中興大學
- 2017印度清奈招生展:
- 與下列四所印度學校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書:
- Veltech Dr.RR & Dr.SR University (維爾特克科技大學)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
- Tamil Nad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印度坦米爾納杜邦農業大學)
- Tamilnadu Veterinary & Animal Sciences University (印度坦米爾納杜邦獸醫及動物科學大學)
- 預計參與12月印度農業論壇。
本校昆蟲學系楊正澤教授及國際事務處學術交流組陳姿伶組長將於106年9月24-30日隨臺灣高等教育展暨高等教育訪問團赴印度清奈,進行招生宣傳工作,並藉此一機會拜訪印度大專院校、 學術機構及重要單位,洽談本校與印度教育機構之間學術交流及合作等相關事宜。
希望能透過此次印度招生展讓本校了解印度學生的需求,進而拓展更多外籍學生來台的管道;同時也希望能透過此次參訪中所安排的 校園導覽,讓我們認識印度高等教育機構的校園環境、學術設施及相關的學位學程。
東海大學
- 預計與印度進行基礎科學 (數學、化學) 教育研究。
- 將與UB天主教大學系統合作,提供印度天主教大學媒合機會。
- 預計參與12月印度農業論壇。
靜宜大學
- 已委託本校化妝品科學系吳仁章主任(本計畫成員),聯絡在印度學術計畫合作的學校進行學生互訪交流、實習等規劃工作。
- 本校將派資訊學院張志宏老師參與9/23-9/24 How to Do Business in India? 孟買場活動。
- 推動本校學生赴印度交流與實習機會,場域規畫。
- 推動印度學生赴臺交流與實習機會,實習規範規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海德拉巴大學合作,與臺中科技園區、新竹科技園區進行四方合作計畫,吸引印度人才。
- 9月份即將再訪姐妹校尼赫魯大學。
- 9/20-9/25將隨同清華大學前往孟買、清奈。
臺灣印度產業合作及經濟發展前景
何明豐 博士
臺灣物聯網協會 / 副秘書長
2017年8月
臺灣是外銷型經濟體,過去的經濟發展都有賴於與全球經濟成長領頭羊緊密合作並提供其產品與服務,臺灣經濟才得以共榮發展。全球經濟成長領頭羊依雁行序列而言,過去是美國及歐洲,近20年是中國,而接下來就是自2015年後經濟成長率開始超越中國的印度。臺灣印度產業合作共同發展經濟要互蒙其利,必需從底層人才交流、中層產業互補及技術標準高度著手,採三管齊下策略, 才可早日收到綜效並擴大臺灣的國際布局。此一臺灣與印度的產業合作的全方位模型,可稱為「臺灣與印度產業經濟合作之天地人模型」,分述如下:
圖 2.1 臺灣與印度產業經濟合作之天地人模型
- 由下而上擴大人才交流
- 軟硬整合加持產業互補合作
- 以戰略高度之技術標準合作做大市場
英國牛津經濟學公司(Oxford Economics)一份報告預估,臺灣將會在2021 年面臨全球最大「人才缺口」,屆時臺灣的「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 數字是-1.5%,比日本-1.4、南韓-0.9%、美國-0.8、德國與新加坡-0.6%、澳洲-0.5、中國 0%都還嚴重 ,反觀印度則是人才充足,享有充分之人口紅利。
圖 2.2 印度人才將成為支持全球進步的重要因素
臺灣目前的人力問題是產學落差、國際化人才不足而外國人才也因法規限制不易進到臺灣來。這種種的落差,都必需與人才充足的國家如印度擴大 交流,以持續厚植國力。以目前物聯網的時代來臨後,不論是物聯網服務的架構、大數據的應用、智慧城市的建設,還是未來區塊鏈、人工智慧時代, 各類科技的運用,最根本的前提都是人才。根據工業局調查,有 37% 的「雲端運算、巨量資料產業」廠商表示有人才不足的問題。這個比例,在 10 個 重點產業類別中,排名第 4 高,顯示需求缺口確實存在。而在「軟體即服務(SaaS)」與「資料即服務(DaaS)」,以及管理位階的職缺上,最需要的都是具 備軟體認識及跨領域能力的人才。印度軟體人才資源豐富、臺灣硬體研發及整合製造之能力也聞名世界,臺灣與印度兩國人才的積極交流與融合,將可 為物聯網時代軟硬整合的基本需求創造更大的利基。
擴大人才交流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由臺灣向印度,例如清華大學已 派了許多華語文老師至印度各大學教授繁體中文,受到印度各界熱烈的歡迎。印度人很實際,政治上對中國反感,但經濟上仍覺得必需與中國有生意往來, 因此積極學習華語文。印度也是少數在全球華語文教學上,臺灣的規模贏過中國孔子學院的國家,應該持續加碼擴大這個方向的交流。另外,為培養全 面性熟悉印度的人才,清華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也開辦了首屆的「印度文化經貿人才專班」,並授予證書,將為國內產業及各界進軍印度市場時有現成的 人才庫可支援。而另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是加大印度人才來臺灣留學或參與產業專班,並安排早日至企業實習,一方面了解我們的文化,並可成為日後 臺灣產業在印度市場的主要經營幹部。
持續擴大以上兩個方向的臺灣印度人才交流,由下(學生)而上(產業)逐步完善,將可同時解決臺灣的人才赤字又可為臺灣產業布局印度市場提供足夠的人才。
印度人是動腦及動嘴的民族,認為階級較低的人才動手做事,因此製造業的發展還在初始階段,較擅於發展品牌及軟體服務業。而中華文化與西方 現代化培養下的臺灣人是動腦加動手皆靈光的民族,擅於利用科技深化製造 以提供服務,例如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市占率超過 5 成。由此可知臺灣與印度的產業是高度互補。即便在半導體產業中,臺灣發展晶圓代工、 印度發展 IC 設計都是長期可樂觀看待的趨勢。有鑑於此,印度電子暨半導體協會(IESA)近日在台北成立了辦公室,期待加深雙方的電子及半導體產業交流。
另外,物聯網軟硬整合的時代來臨,印度與臺灣產業軟硬互補,若能積 極合作,將可在物聯網時代共拓江山,尤其印度要發展 100 座智慧城市,以臺灣的物聯網模組策略向上建構印度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將是理想的對接策略。印度大力推廣的「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各產業,中,以智 慧手機、食品加工、各製造行業之機械設備及綠色科技最希望臺灣技術支持。此外印度政府誇下豪語說 2030 年後,全印度只能銷售電動車,這對臺灣許 多企業已是Tesla電動車供應鏈,是大好消息,應早日布局印度電動車市場。至於國內廠商對印度市場資訊不熟悉的問題,臺灣平台型法人如資策會、工 研院、外貿協會都有現成的、不同面向的臺灣印度產業合作平台與資源,國內廠商應積極詢問並利用。
近年來物聯網廠商開始推動各式技術標準,也逐漸有商業化服務推廣,其中以低功耗廣域網路(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最受關注。 目前除了非授權頻段的LoRa、Sigfox等技術發展得較早外,由 3GPP國際組織主導的授權頻段如eMTC、NB-IoT技術的基本標準化工作已大致完成,可 為各種行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與商機。臺灣因為內需市場較小,如能與印度早日合作以上標準在印度的技術交流與試點合作,將會以臺灣的物聯網技術 基礎以適當模型找到廣大的市場空間。同時無線通訊技術即將進入 5G時代,物聯網的技術將更普及而影響到未來世界的方方面面,服務執行模式也從中 央化走向分散式,在新興國家如印度因為沒有之前的技術包袱,其普及率將快速高升,臺灣應把握機會利用其廣大市場與其共同崛起。
近日臺灣首顆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 5 號」成功從美國發射升空,代表臺灣有能力製造先進衛星,寫下臺灣太空史新里程碑, 臺灣在太空科技的發展並不缺席。然臺灣資源有限,發展太空科技需積極尋找國際夥伴。而印度也是太空大國,早在 2013 年 11 月,印度就發射首顆火 星探測器「曼加里安」(Mangalyaan)號,它被《時代週刊》評為「2014 年25 項年度最佳發明」,並稱其為「超智能太空飛行器」。這次火星探測器的 發射的預算只有 7300 萬美元,同年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的預算則為 1億美元,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探測器平均花費在 4.55 億美 元左右。由此可知印度在利用有限成本及資源發展太空科技有其獨到之處,值得臺灣與之交流與學習。
無論是上達天際或外太空的科技合作,或是無所不在的物聯網標準及市場應用合作,臺灣與印度這一對完美合作夥伴都應以戰略高度之技術標準合 作,可共同做大不同新科技領域的市場。而產業的互補性更是臺灣製造業進入印度的最大利基,印度政府鼓勵的「在印度製造」之 25 種產業 ,臺灣企業可根據本身利基適時切入。臺灣產業所欠缺的就是熟悉印度的人才及臺灣幹部,這一部分透過由下而上的雙向人才交流將可奠定良好基礎。期待「臺 灣與印度產業經濟合作之天地人模型」可以讓不同組織之間思考如何打破藩籬,並跨界整合以擴大臺灣印度的長期產業經濟合作,準此,臺灣與印度的 產業及經濟成長都將可互蒙其利、共榮發展。(全文完)
- 工作坊名稱:How to Do Business in India?
- 對象:欲前往孟買發展或駐點孟買的臺商公司
- 工作坊時間:2017 年 9 月 22 日(週五)至 24 日(週日)
- 工作坊地點:印度孟買百年商校 Indian Education Society's Management Collegeand Research Centre (IES 大學) 介紹:孟買產業性工作坊為一個系列中的第一場工作坊,內容提供印度經貿相關的專業講座、企業參訪、就業媒合會,繼孟買場次之後,經貿產學中心將於 10 月、11 月份別於德里、台北舉辦第二、第三場次的How to Do Business in India?工作坊。
- 報名網站:www.goo.gl/YeKnjv
- 指導單位:教育部
- 主辦單位:教育部印度經貿產學中心、Indian Education Society's ManagementCollege and Research Centre、孟買臺商會、台北世界貿易中心駐孟買辦事處 共同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協助臺商「練功 清大於孟買舉辦工作坊
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
為協助臺商開拓印度商機,掌握前進印度市場的「眉角」,國立清華大學及其他聯盟大學(包含國立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共同於印度設立經貿產學資源中心,並選定印度第一大城孟買舉辦「如何在印度經商?」 (How to Do Business in India?) 的免費工作坊。國立 清華大學表示:歡迎想要進一步拓展印度或駐點印度的臺商企業一同來「練功」,強化經營印度的戰力。
推動本案的國立清華大學印度研究中心王偉中主任說明,此活動是由教育部補助,推動及強化臺印之間的產學交流。此次工作坊特別與印度孟買臺 商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駐孟買辦事處等單位合作辦理,藉由專業講座及企業參訪方式,使與會者得以進一步瞭解當今印度的經貿概況。研習會議將於 9月22日(週五)至24日(週日)在具有百年歷史的印度教育管理學院暨研究中心(Indian Education Society's Management College and Research Centre) 舉行。工 作坊課程內容除了印度當地商業、文化、法律總覽,並涵蓋相當實用的印度銀行與企業稅務課題,深入討論關於零售、消費者、物流在印度可能面臨的 挑戰。工作坊期間亦同時免費提供就業媒合會。
圖3.1 王偉中主任表示清大全力配合教育部新南向政策,推動臺印產學交流。
王偉中進一步表示:印度市場商機龐大,但臺印經貿交流相對於東南亞地區仍非常有限。過去的接觸經驗發現,許多業者因為對印度環境感到陌生 而裹足不前,無形中失去許多機會。為協助臺灣克服此種困難,國立清華大學今年暑假剛辦理第一屆暑期印度人才專班,培訓有意前往印度的年輕學子, 報名情況踴躍。此次活動則接續以臺商為服務對象,以更多元的方式來推動臺印交流。
圖3.2 清大於今年首辦印度人才專班,學子反應熱烈。
圖3.3 專班中何明豐博士講授「印度市場與實務分析」課程。
圖3.4 專班中陳華昇教授講授「印度經貿專題」。
王偉中指出,雖然目前在印度的臺商人數不多,但為服務國人,仍決定投入人力資源舉辦此活動。協辦此活動的印度教育管理學院暨研究中心過去 已經協助許多歐美商界進軍印度市場,相當瞭解外商對印度的關切和需求。「臺商的聲音,我們聽到了。」王偉中強調,「我們不會關注報名人數,但 希望真正協助到有需求的臺商」。
相關報名資訊及網址可參考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網站、臉書粉絲團,或者報名網站 www.goo.gl/YeKnjv。
六、106 學年度「暑期印度文化經貿人才專班」一、 課程目的與特色:
教育部為配合我國「新南向政策」,強化印度相關人才之培育,茲委託國立清華大學規劃辦理「暑期印度文化經貿人才專班」,以強化對印度的深度瞭解。
本課程採暑假密集上課之模式,藉由多元的課程規劃,協助學員系統性地理解當地印度社會發展,並安排印度語言課程及專題演講,以建構相 關知識基礎;國內課程結束後,擇優補助學員赴印度參訪及見習,實際體驗印度社會文化。國內課程自民國106年7月31日(一)至8月31日(四)止,共 計5週,每週研習5天。國內密集課程期間表現優良者,擇優(1/3名額)前往印度參加海外見習,自106年9月3日至106年9月10日止,共計八天,主要參 訪首都德里週邊地區。
二、 相關新聞稿:
免學費!培養臺商尖兵 清大開設一個月印度專班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62772
中評現場:陳牧民夫婦用印度電影推新南向
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92&kindid=0&docid=104789818
清大暑期印度專班開課 供不應求
清華大學印度研究中心
國立清華大學獲得教育部高教司支持補助而首開的暑期印度專班,報名相當踴躍。7 月 31 日上午於清大舉行開班典禮,三十位錄取學員將在新竹展開為期 一個月的密集訓練,期待打通前進印度的「任督二脈」。
清大印度中心主任王偉中表示,此次是採取網路報名的書面審查方式。因為是首次辦理,加上招生時間有限,本來還蠻擔心報名狀況。但最後有近 200 人遞 件,詢問電話更是不斷,已經有家長詢問明年度要如何報名。
錄取的三十位學員來自全國 15 公私立大專院校,碩士生及大學生剛好各半,平均年齡則為 24 歲。比較訝異的是,不少已有歐美交換經驗的學生仍然選擇報 名印度專班。王偉中分析,這顯示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已經民間發酵,特別是年輕學子對印度的興趣大幅提高。
圖 4.1 全國首次的印度專班於 7 月 31 日上午開課
另一方面,本次課程規劃相當多元豐富,涵括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語言等三大面向,也是吸引學子的原因。
「我們特地為此班組成最強的印度教學團隊」,王偉中表示。除了清大的原有師資外,專班還特別至校外邀請中興大學國際長陳牧民、國防大學戰略所沈明 室、臺灣經濟研究院陳華昇主任、資訊工業策進會何明豐顧問、雲科大李思嫻助理教授等印度專家前來授課。
講師之一的董玉莉是印度尼赫魯大學第一位臺灣博士生,將帶領學生實際體驗印度生活,包括烹煮奶茶及如何穿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等。著有 「電影與國際 關係」的陳鳳瑜將教學員如何從寶萊塢電影中看出門道,認識印度社會脈動。印度籍李眉君(Priya Lalwani Purswaney)中文流利,將在一個月內教授學員可以使用 基礎的北印度語會話。
圖 4.2 印度專班文化課程中包含穿紗麗的體驗
王偉中期許學員從中獲得具體收穫,「我們希望集合老師們的研究精華和功力,透過此密集訓練有效轉移到讓學員身上,讓他們迅速打通對印度的任督二脈。」 王偉中也透露,有需要儲備印度人力資源的產業界朋友現在可以先主動跟清大聯繫「鎖定」這批儲備人才,以免屆時向隅。針對許多社會人士也想參加專班訓練, 清大將視此次辦理成效,與有關單位討論是否進一步設立推廣學分班或者在職專班等,以協助培育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清大也將在近期與聯盟學校合作在印度 推動設立產學資源中心,建構更綿密的合作網絡。
七、專班學生結業心得
圖 5.1 印度專班張惠娟同學 文藻外語大學西班牙語文系大學部四年級
- 引發你想認識印度、來上暑期課程的動機。
- 上課之後對印度的看法與觀感。
- 你認為課程內容安排實用嗎?
參加新南向政策的「印度文化經貿人才專班」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國小四年級在肯亞的印度學校讀了一年的書,讓我開始和印度人有了交集, 但 礙於當時不會講英文,對印度的疑惑不能解答,不過因為八月的密集課程,讓我不僅對當時錫克教、印度教三大神有了概念,對印度的人文和臺印間的貿易分布更清楚;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臺灣已經在印度的數所大學設立了「臺灣華語教育中心」,這讓我對於未來想從事華語教學 以及對印度人文的好奇,可以結合興趣和工作。搭配臺灣的母語是中文的優勢,我能運用華語的專業,我能透過文化交流拉進臺印的距離,課餘時間深入印度當 地研究人文,發揮印度「新南向計畫」種子的力量。
因為新南向計畫,有機會到清華大學從八堂不同的課程密集地學了一個月。老師準備的內容相當充分、除了跟各位熱愛印度的同學一起討論小組作業、資料 的蒐集,也理出自己覺得印度最吸引我的地方。
住在孟買貧民窟的人、鐵路旁洗衣區的工人、富人家的僕人等等,每個人的生活是一個獨立個體,因為基礎建設的不齊全,城鄉的貧富差距大人民得到的 福利常因為原生家庭就註定了,但印度人因為文化的融合,從小時候就要跟大批人口競爭,也養成了能言善道的能力,這難免帶來負面的觀感,但從另一方面, 可以發現印度人就是在一再再地累積才得到些許的成果,但也因為宗教信仰,讓他們深信努力就可以改變。雖然目前印度發展的現況差異大,但現在因為現任總理莫 迪(Modi)的外交政策,印度可以分配科技人才,替數位印度( Digital India)、技術印度(Skill India)、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打下基礎。
綜觀印度人的生活觀,樂觀、積極活在當下,雖然至今依然有人仍受種姓制度生活在不平等的社會,但印度人是個和諧的民族,因為歷史上多次被外族統 治,人民比較能接受別人的指令,這在當今我的生活週遭,很難在臺灣看到人民可以會接受如此不平等的對待。生命固然不完美,印度人就是有能力打一場好牌。
課程內容觸及面向廣泛,用心咀嚼,獲益良多。課程內容的安排相當豐富多元,一開始當然內心十分煎熬,對於大學生而言很難接受一週五天,一天連著好 幾小時的課程,而課程有的和本身學習的領域可能有落差,上課總會覺得特別吃力。如:因為高中讀應用外語系,大學讀西班牙文,上市場及實務分析和經濟發 展與政策時總覺得容易放棄,但其實也是這樣自己學著克服恐懼,秉著小朋友好奇的心態,時常問問題,如果還是不懂,再請教老師,也經過好幾次跟內在的自 己協調,學習找到平衡點、給自己機會重新出發。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印地語課程,老師每個星期教我們對話,其中一次讓大家準備三分鐘的稿子,能夠以會話 或是演講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會不斷出現過往學習的經驗,而我也從中透過各式的課程,發現其實自己真的進步了。
圖 5.2 印度專班許庭毓同學
能在專班認識對印度狂熱的大家與專班期間認識於科學園區工作的畢業自 IIT 印度人真的很酷! 除了臺灣與中國大陸外,已經很久沒這麼深入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語言、以及產業發展。印度是個 多元化社會,29 個邦各有自己特色,如同我們所熟悉的歐盟(27 國)、美國(50 州)那般多元民族熔爐。 我們對一個邦的印象,是無法套用到另一個邦。當我們對印度認識越深,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將會淡化 並對此改觀。 正當大家嚮往於北上深(上海、北京、深圳)、德國、美國發展,是否也想過能把印度加入選項之一呢?